沙林傑
Salinger
2012 年末,臺灣的唱片圈,出現了一位新人,她的首張專輯叫作《麥田捕手》,她獨特的唱腔引起了兩極的意見。J. D. Salinger 的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在一片讚好的聲浪中,當然也少不了持相反意見的評論。
去年國軍幾乎占據所有的新聞版面,其中有一則新聞,是在說有個男生因為身高低於標準,卻為了當兵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最後他也順利入伍,很多人看到新聞都認為他蠢,我也不例外,因為現階段在臺灣當兵,跟精忠報國是八竿子打不著邊。
J. D. Salinger 也是自願從軍,但不同的是,他踏上了前線,親身體會了砲火的無情,那是烙印在心底揮之不去的夢饜,經過兩百多天的戰役,德國最終無條件投降,但他與其他倖存者都有創傷陣後群,這也是催生《麥田捕手》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戰爭」不就是成人世界衍生出的醜陋面嗎?
寫作就是不停的戰鬥
拍電影要去好萊塢、打棒球要進「MLB」(日本人當然還有甲子園)、打籃球要進「NBA」、投稿就要投《紐約客》,J. D. Salinger 立志寫作,更把雜誌《紐約客》當作最高殿堂,但投稿卻屢屢遭到拒絕。風險理論教導我們,雞蛋不該放在同一個籃子裡,J. D. Salinger 雖然屢遭《紐約客》拒絕刊載,但還是有其它雜誌願意採用,也讓他不至被埋沒,而 J. D. Salinger 的名子越來越多人討論。
J. D. Salinger 的長篇小說《麥田捕手》依然被《紐約客》拒絕出版,因為內容非普通大眾文學,與《紐約客》的方向不同,希望他能重新翻修,但對於一位作家而言,每一個字都是心血結晶,就像一位母親不會容許別人批評孩子的容貌,J. D. Salinger 當然憤而轉向其他出版商,沒想到出版後,《紐約客》一改態度,對《麥田捕手》是讚譽有加,真的是十分機伶的尚書大人啊!
不是不賣,是不賣給你!
圖文作家馬克,在尚未竄紅前曾經向某大公司提企劃,卻遭到打槍,等到暴紅之後,卻接到對方的合作意願,帶著報復意味的他獅子大開口,換他將對方拒於千里之外。而 J. D. Salinger 的《麥田捕手》的成功,也吸引到好萊塢的延攬,但 J. D. Salinger 卻怎麼也不肯出售版權。
J. D. Salinger 一直認為《紐約客》是作家證明自己能耐的指標,就算有編輯審閱校稿,但他的原則就是不容許刪減竄改。好萊塢在電影界,也是眾人趨之若鶩的最高殿堂,不管是否在好萊塢,只要是任何文學改編的電影,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就是與原作的差異,往往最常見的評論就是偏離原作,就像《歡樂滿人間》的作家 P. L. 崔佛斯永遠不再讓作品電影化,雖然 J. D. Salinger 同樣永遠拒絕出售版權,但《麥田捕手》卻影響了許多電影的創作。
有可能成長而不出賣自己嗎?
很多人在孩提時代,都會對大人的世界產生嚮往,充滿期待長大的興奮感,但是當限時打破幻想,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排斥,有多少的學生說過,我以後如果當老師,絕對不會像現在的老師一樣;有多少得小還說過,我絕對不會像自己的爸媽一樣對待小孩,大家都曾誇下海口,但是最後卻都沒能實現當時的承諾。
《麥田捕手》反映出許多青年的思想,所已在當時造成一股熱潮,其中大辣辣的使用粗俗的字眼,更加貼近青少年的感受,也因此被列為禁書,雖然後來由黑轉白,還成為學子們求學時的必讀書單(這就是臺式教育與美式教遇最大的差別,國際的學術競賽臺灣幒是能創造佳績,但永遠都只停留在專業的知識上,反而是重要的個人價值觀並沒有去塑造、薰陶。),但最糟糕的就是他成為罪犯手中的證據,還被引用在法庭上的申明,這也造成許多反對評論的立足點。
而臺灣也存在這樣一群恐龍大人,通常被稱作衛道人士,舉凡涵蓋情色、暴力或是有隱射含意,都是他們極力抨擊的對象,不管是文章、書籍、電影、圖片,不管是以何種方式傳播,那些都是荼毒青年思想的罪魁禍首!以統計的角度來看,每每出現相關的事件發生,都只是少數的個別案例,而這些扭曲偏頗力量,左右了分級制度,不僅惡煞的創作者的心血,也抹黑了創作者的本意。
人怕出名,豬怕肥
想要光鮮亮麗,必伴隨著遭人放大檢視的代價,有些公眾人物都希望能有隱私,可是自己整日拋頭露面,又要別人如何不去注意呢?已逝的影帝 Philip Hoffman 也在紀錄片裡提及,低調度日是 J. D. Salinger 的選擇,雖然想要成為一名大作家,但他可不想當公眾人物,保有私人空間對他來說很重要,有別常人,大多希望名利雙收,他並不想成為這樣的人,能像他這樣誠實的面對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只要不顧外人的眼光,就連枕邊人、親人、朋友都不比自己重要,屏除世俗的觀感枷鎖,全心全意的終於自己、活的像自己。
雖然他活的像個與世隔絕的高人,卻還是存在常人的通病,喜愛「青春的肉體」,而且僅存在於肉體關係上,有太多被人們稱之為成功的人也都是如此,好萊塢裡頭,不時就會有類似的老少配登上娛樂版面。之所以被稱之為謬思女人,也是如此,身邊一個又一個的女伴,只為成就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這樣也算是一種成功的公式吧。
他是自私,而且自私的非常徹底,但他的一生卻又那樣的令人著迷,紀錄片【沙林傑】不單介紹 J. D. Salinger 作品於他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已經辭世的他,即將在 2015 - 2020 年間會有新作品問世,就像賈伯斯早替蘋果規劃好未來的藍圖與走向,J. D. Salinger 也替自己的名號鋪好紅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