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長廣播

:不限類型長短片劇本、廣告腳本,其他相關合作、邀搞歡迎來信
:giligowlajay@gmail.com

☦☦:新增劇本作品集分頁
☦☦:右側邊欄的搜尋欄內輸入關鍵字即可查詢檢索
☦☦右側邊欄熱門文章區塊整合,點擊上方分類欄目,即可做切換
☦☦:使用無限卷軸系統,頁面滾動至頁底會自動載入舊文章
☦☦:文章內,兩側有「羽毛筆」浮動圖示,可前往上、下篇文章
☦☦:網頁右上角有 Facebook 粉絲專頁、TwitterGoogle Plus 專頁、部落格 RSS 浮動式訂閱追蹤按鈕
☦☦:留言系統使用 DISQUS 整合式外掛留言系統,可以直接匿名留言,或是登入 DISQUS 會員帳號,也可以直接使用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帳號登入。歡迎留言指正錯誤與意見交流。

話文

2014/04/21

影評【上帝之子 Son of God】- 荊棘冠下;十字架上

上帝之子


Son of God



我是個無神論者,所以【上帝之子】並沒有讓我痛哭流涕,但坐在四周的兄弟姊妹(基督徒的用語),不少人在觀影過程中頻頻拭淚,可以見得【上帝之子】的觀眾取向是鎖定在特定族群的,就像非美國人民對去年的【林肯】,並不會有熱烈的迴響,而【上帝之子】說白了,就是為基督徒拍攝的電影。

電影版【上帝之子】是因為影集【聖經 The Bible】的成功而催生的,【上帝之子】不管幕後幕前都是由影集【聖經】的原班人馬製作,製片是由獲得艾美獎的馬克柏奈特偕 Mark Burnett 蘿瑪道尼 Roma Downey 夫婦,身兼演員一職的蘿瑪道尼也在本片中飾演聖母馬利亞

上帝之子】的主要內容,是將影集【聖經】中耶穌迪歐哥莫加多 Diogo Morgado)的獨立一生抽取出來,除了影集原有的內容外,也新增添不少細節,導演是由執導【聖經】第四集的克里斯多佛史班瑟 Christopher Spencer 出任,這也是他各人的首部長片。

雖然【上帝之子】將聚光燈打在耶穌身上,但【聖經】內有提到故事一個也不少,做為以前情提來完整故事的銜接,像是大家所熟悉亞當與夏娃、亞伯拉罕、最近剛上映的【挪亞方舟】、還有美國預定今年上映的【出埃及記】通通都涵蓋其中。

上帝之子】是影集濃縮的精華,雖打著忠實呈現的旗幟,但為了控製片長,還是犧牲了不少內容,如耶穌年幼時期,還有諸多重複的神跡,雖然不像超級英雄的電影的片尾彩蛋,但這些被刪減的部分,都會在片尾名單的時候補完,電影結束千萬不要太早離席。

因為這場試片會,除了一般媒體外,片商邀請了不少基督徒參與,其中包含不少受洗的藝人,還有許多民眾與牧師,在電影結束後,還有牧師帶領大家做禱告,突然間腦海浮現出「鑽石與處女膜」,好在並沒有那樣離譜的內容。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不過跟「聖經」還算有緣份,小時後就讀的幼稚園是天主教學校,高中讀的是基督學院淡江中學,雖然我未曾把整本聖經讀完,但對於耶穌的一生也算瞭解,【上帝之子】確實是很原汁原味的描述耶穌的一生。

因為影集【聖經】創下近年來少見的高收視率,所以【上帝之子】在美國尚未上映,就已有教會包場,可見其對於信徒的吸引力多強大,但對於非信徒的觀眾而言,的確不太具有吸引力,不如【天神愛光臨】這類有趣的改編。

抗議必遭鎮壓

這陣子學運的新聞不斷,分出兩派人馬,有人說他們勇敢;有人稱他們做暴民。殊不知「抗議」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行為,面對不公義的現狀,你可以選擇吞下去;也可以選擇站出來。這次的「太陽花學運」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和平、理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甘地搬出來加持。

而耶穌所在的年代,當時的猶太人,是受到羅馬人的統制,在那個戰爭頻繁的時代,奴隸壓榨、血腥鎮壓、暴政掌權,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而耶穌也堅持「非暴力」的理念,不管踢館的人為何,要以理服人、以德報怨,這也是為什麼「甘地」常被拿出來當例子,這種捨己為人的理念無疑是偉大,且非常人所能及的境界。

但仔細想想,耶穌最後還是遭到誣陷,甘地也同樣被關進囹圄中,儘管有人知道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確還是沒辦法對那群人伸出援手,也無法對使惡之人予以制裁,這般偉大的情操要只能落得讓人感念、崇拜而已,看著他們的事蹟而受感動的人,大多都相似於他們為何而犧牲的人,而主導遊戲規則的,反而是像與他們對立的人。

暗樁與盲從

黑箱作業,絕對不是什麼新發明,在公元前就有人這樣搞了,這是從古至今的權力遊戲,審判耶穌的那場戲裡,可以看見人在權利面前,膝蓋是多麼的脆弱,可以做出多麼無恥的行為。像耶穌這樣的空降部隊,對既得利益者的大祭司該亞法(Adrian Schiller)產生威脅性,他必須想方設法,除之後患。

不管鐵血的彼拉多(Greg Hicks),與一開始質疑耶穌的尼哥底母(賽門凱滋 Simon Kunz),都認為不該這樣草菅人命,這是難以服眾的惡行,但該亞法為了保住大祭司的權位,不惜骯髒抹黑、操弄民意,直指耶穌的行徑是在褻瀆上帝,自己卻不只是褻瀆上帝,更汙衊大司祭的權杖。

彼拉多將決定權交給人民,當殺人犯巴拉巴(Fraser Ayres)與耶穌站上天秤的兩端,人民卻選擇讓殺人犯活下,這般盲目的決定,連冷峻的彼拉多都深感訝異,百姓會做出如此詭譎的決定,無非是臣服在該亞法的腳下。在審判席上,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必須同時有控方與辯方,所以法院的陪審團,必須由不相干的人士參與,以視公正。

原諒他們的罪過

仔細觀察會發現,導演非常細心,儘管在當時羅馬人高壓統治下,很明確的感受到政府與民眾的立場相反,而士兵對群眾與耶穌也如鬼魅般的冷血無情,但從耶遭到鞭刑的景象,到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都可以看到鏡頭帶往一旁士兵,除了訕笑之人外,還是有人流露出同情與不忍。

正如耶穌所說,這些士兵不過是「聽命行事」,所以在最後一刻,他仍然乞求上帝寬恕他們,不只是背叛他的猶大(喬瑞登 Joe Wredden),或是小信的彼得(達爾文蕭 Darwin Shaw),而替是所有犯下罪孽的人,如聖經記載,祂是來替世人受罪的。

達摩與論語

相傳達摩來自印度,而聖經之中,有關耶穌12至30歲的紀載完全空白,根據印度西北部一座古老佛教寺廟保存的經典記載,這段期間耶穌隨著駱駝商隊來到印度學佛。還有另外一說,相傳耶穌在復活後,移居印度。不管真相為何,宗教間本來就存在某些關聯,如同我愛你有各種語言,但不會因為發音不同而變質。

耶穌的某些神跡,與佛教的達摩祖師相似,耶穌可以踏水而行;達摩能用蘆葦渡江,耶穌在死後三日破墓重生;達摩在死後兩年隻履西歸。而傳福音時,耶穌又神似孔子周遊列國,只不過他是遊村,不是遊國,且《新約聖經》中記載著耶穌與門徒的對話,與《論語》中孔子弟子間對話相仿,而門徒除了喊祂作彌賽亞,也管他叫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