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長廣播

:不限類型長短片劇本、廣告腳本,其他相關合作、邀搞歡迎來信
:giligowlajay@gmail.com

☦☦:新增劇本作品集分頁
☦☦:右側邊欄的搜尋欄內輸入關鍵字即可查詢檢索
☦☦右側邊欄熱門文章區塊整合,點擊上方分類欄目,即可做切換
☦☦:使用無限卷軸系統,頁面滾動至頁底會自動載入舊文章
☦☦:文章內,兩側有「羽毛筆」浮動圖示,可前往上、下篇文章
☦☦:網頁右上角有 Facebook 粉絲專頁、TwitterGoogle Plus 專頁、部落格 RSS 浮動式訂閱追蹤按鈕
☦☦:留言系統使用 DISQUS 整合式外掛留言系統,可以直接匿名留言,或是登入 DISQUS 會員帳號,也可以直接使用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帳號登入。歡迎留言指正錯誤與意見交流。

話文

2012/12/15

影評【直擊難民營 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 沒有親身經歷不要隨口說出感同身受!

別問我是誰 Don't Ask My Name!

直擊難民營 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



澳洲 / SBS電視台 / 電視節目 / 50分鐘 Australia / SBS / TV-Specific / 50’

導演:艾文‧歐曼哈尼 Ivan O’Mahoney



澳洲社會對於國際難民態度持續朝向兩極化。影片記錄六名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男女,跟隨一名人權運動者參加直擊難民營計畫,他們和難民共處,並親自踏上逃難路線。這些參與者當中,有人是種族歧視者、有人則對資助難民的經費提出質疑…他們能順利完成計畫嗎?



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 brings the hottest debate in Australia from the front page of the newspaper into living rooms around the country. Six Australians, who agree to challenge their preconceived notions about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go on a confronting 25 day journey tracing in reverse the journeys that real refugees have taken to reach Australia.

《直擊難民營》可說是艾文‧歐曼哈尼導演生涯的里程碑。在加入監製這部片的團隊Cordell Jigsaw之前,他曾先後在英國和美國工作,後來任教於澳洲電影電視暨廣播學院(AFTRS),講授紀錄片課程。然而,這位導演原先其實是法學院的高材生。畢業後,他加入聯合國在波士尼亞的維和部隊,並從事律師工作。隨後,他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新聞傳播,開始了他手持相機的人生,進而引領他走入拍攝電影一途。他曾擔任HBO、BBC、ARTE、Channel 4、PBS和Discovery Channel的製片及導演,並獲金玫瑰、甘迺迪新聞獎,以及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媒體獎等多項大獎,影片作品也在許多國際影展中播放,實至名歸。目前,他和妻子及兩個兒子住在雪梨,繼續他的電影人生。

Ivan O’Mahoney is an award winning documentary director and television producer. Before he joined Cordell Jigsaw Zapruders, the team behind Go 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 he worked for a decade in the UK and USA and lectured documentary at AFTRS in Australia. A former lawyer and UN peacekeeper, he holds graduate degrees in international law (Leyden) and journalism (Columbia). Ivan’s films have won the Rose D’Or, the R.F. Kennedy Journalism Award and an Amnesty International Media Award. His work is regularly screened at major festivals.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當你置身事外的時候你都是用你自己的標準、觀點、價值觀去看待發生的事情、看到的事情、耳聞到的事情,你根本無法體會當事人的心境、處境,請別隨口說出「感同身受」這幾個字,那對於當事人是一種輕視!除非你「親身體驗」把自己置身於他們的狀態之中,你才能真正的去體驗他們遇到的事,才叫做真的感同身受。

「種族歧視」再許多的國家都有類似的情形發生,大家對於外在的入侵有著恐懼,我們害怕他們是否對我們造成影響,甚至是威脅到我們的人身安全。我們總會把開發中國家不好的印象給擴大,甚至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再若干年後不但沒更新還會把舊有觀念加諸於他們,對他們還說這是莫大的誤解與傷害。

在歷史的記載上,西元前的帝國戰爭就已經明顯的表達出優越感的可怕,這個部落、國家侵略其他部落、國家,把對方俘虜當奴隸,古今中外都一樣!或許某些人會用民族性、愛國主義來解釋,但是連自身也有分階級制度,有錢有勢的貴族與平民老百姓又何嘗不是種族歧視呢?當你看不起別人的時候,你可能無法想像對方的感受,只有一種我贏了的感覺。但是當你被看不起的時候,你又會認為對方憑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是沒道理。

先前一陣子的印尼排華、美國的黑奴、中國的排日、台灣的排中、台灣的外勞...還有很多很多的種族歧視依然在現在這個時代發生,就因為大家都看不起對方、都認為自己比對方優秀,我們總是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用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對方,完全不想了解他們背後的辛酸血淚史。

雖然說一個人根深蒂固的舊有觀念很難一時的拋棄,但我還是覺得這次參與的5個人之中,某些人在聽到難民的過去,卻依然可以抱持著歧視的心態著時的訝異,或許真的是民族的差異吧,我光是聽到他們在訴說過去慘痛的經歷時都以流下眼淚了...唯獨其中一位女性的鄉村歌手在參與這次的體驗之前就已經沒有歧視的心態,甚至在進行中主動希望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觀念。其實國外不少地下音樂人、樂團從事的音樂創作都是希望可以告訴大家現在發生如何不合理的事情,台灣多數一開始也都是有一樣的心態但是一旦浮上檯面,馬上就商業化,聞到濃濃的銅臭味...創作出來的音樂就只剩情與愛實在是令人惋惜。

而那個軍人,或許是因為當過兵的關係,我實在非常討厭他的嘴臉,比起其他人,我會有一種就是那該死的軍事教育,右打造出一個混蛋的念頭浮上心頭,或許我在此時也有著嚴重的歧視心態吧。「影響力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在危險心靈中看到這句話時一直深植我的心中。我們會受到身邊的人、長輩們的影響非常大,耳濡目染之下很容易就吸收甚至繼承了他們的價值觀變成我們的價值觀,不管黑與白。

雖然這只是第一集,後面還有三集,這個系列也不只這一部,還有更多不同的人去實際體驗難民的處境、遭遇難民的危險,很希望公視可以跟SBS買下版權翻譯過後可以播送的我們國人看...我們其實也一直在種族歧視!唯有當你自己看得起別人,你才有立場期望別人看得起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