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長廣播

:不限類型長短片劇本、廣告腳本,其他相關合作、邀搞歡迎來信
:giligowlajay@gmail.com

☦☦:新增劇本作品集分頁
☦☦:右側邊欄的搜尋欄內輸入關鍵字即可查詢檢索
☦☦右側邊欄熱門文章區塊整合,點擊上方分類欄目,即可做切換
☦☦:使用無限卷軸系統,頁面滾動至頁底會自動載入舊文章
☦☦:文章內,兩側有「羽毛筆」浮動圖示,可前往上、下篇文章
☦☦:網頁右上角有 Facebook 粉絲專頁、TwitterGoogle Plus 專頁、部落格 RSS 浮動式訂閱追蹤按鈕
☦☦:留言系統使用 DISQUS 整合式外掛留言系統,可以直接匿名留言,或是登入 DISQUS 會員帳號,也可以直接使用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帳號登入。歡迎留言指正錯誤與意見交流。

話文

2012/12/16

影評【犀利母女 Diabolical Dilemmas】- 信仰與迷信只在一線之隔

誰是狠角色 Who Is Tougher?

犀利母女 Diabolical Dilemmas



荷蘭/ Human Television /劇情片/ 40分鐘 Netherland / Human Television / Fiction / 40’
導演:麥柯‧蒂‧優 Mijke de Jong

一位獨立自主、受女性主義思潮洗禮的女醫師,在家中是位單親媽媽,一手扶養女兒長大,這位採取自由開放民主式教育的母親,在突然面對自信出眾的女兒選擇背離原有信仰,拿起《古蘭經》、披上頭巾成為穆斯林時,她該如何調適?本片深刻的描述母女之間因宗教信仰認同岐異而產生的糾葛與衝突。


The female GP Martine has a practice with many immigrant patients. Having freed herself from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in which she was brought up and shaped by feminism, she believes in free development for everyone. But her daughter Anna chooses her own way and becomes a Moslem. Will she be able to stay faithful to her own convictions with Anna?


導演麥柯‧蒂‧優的電影以處理家庭關係見長,從二00八年的《老姊》中帶著兩位女兒移民到阿姆斯特丹的俄國母親,到《犀利母女》中不斷適應女兒的個性因信仰穆斯林教而產生變化的單親媽媽,都圍繞在母女之間不同價值觀的核心議題之上。社會工作的學歷背景,成為導演後來拍攝電影的立足點,進入荷蘭電影電視學院就讀之後,她持續關注社會現象,畢業製作便以媒體對社會運動造成的影響為主題。曾獲盧卡諾影展金豹獎、荷蘭影評人獎,Joy和Stages兩部片則以最佳導演身分勇奪荷蘭電影節金牛皮獎。《犀利母女》是她和其他數名荷蘭導演所拍攝的系列作品之一,而她所挑選的題材無疑地非常吸睛出眾。

 Mijke de Jong is strongly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s about family tie while making the films, for example, the mother and her two daughters who emigrated from Russia to Amsterdam in Katia’s Sister, and the feminist mother and her Moslem daughter in the series of Diabolical Dilemmas. She actually studied both social work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She has directed idiosyncratic features such as Joy, Katia’s Sister, Stages, Bluebird, Love Hurts and Squatters’ Delight, which have won awards in Holland and abroad. For Joy and Stages, she received the Dutch Golden Calf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相信很多家庭都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不管原因為何?宗教、價值觀、興趣、理念、處事風格...等。當小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由各多方向吸收,這塊海綿的吸水力會越來越強,而不是像以前總是抬頭以水汪汪的大眼黏著父母直問「為什麼?」,漸漸的轉由老師、同學、書籍、新聞、網路...等各種方向,多面又快速的吸收,當所有不同的意見、想法全部碰撞在一齊的時候就會產生出改變,就像河流以截彎取直的方式改善洪水暴漲的問題一樣。


他們會從中挑選他們喜歡的,符合他的套用在自己身上,最後成為他的一部分。這時候父母總是以擔心的角色在旁邊著急,尤其為東方的父母較為嚴重,因為我們的傳統社會是比較封閉的,近年來在於西方的觀念提倡,快速的相互衝擊下漸漸有較多觀念就為開放的父母產生。我不能100%保證這樣是對的,畢竟人人心中都有一把自己的尺。但過多的干涉、限制雖然以父母的角度是以「關心」作為出發點,但此時在小孩的心中卻完全不是這們一回事,他們通常會以更強烈、更激進的方式去做反抗,因為他們現階段無法完全體會父母親的感受,因為他們無法親身體驗到,自然無法感同身受。


如果無法接受對方的觀念不如就別談論了,那只會造成雙方更多的衝突,除非你有把握在經過激烈交鋒後,你們能然能夠平心靜氣的愛著對方。當雙方看法不一時必然會有有衝突發生,像是宗教觀念、政治立場,這都是在家中容易造成對立、誤會的嚴肅議題!你夠開明嗎?你能接受嗎?台灣傳統的社會中從小到大幾乎都是父母替你做安排、選擇,當你開始替自己做覺得的時候,父母就立刻感到不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於關心,但此時的孩子通常只會感到麻煩囉嗦


或許當小孩長大以後也會變成以前父母親的樣子,但是你能回想當初你心裡的想法嗎?你會覺得當時你是錯的?父母親是對的?映後有位觀眾說了一句「我們不要做別人的主人」你不要替他們做決定,因為他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你不可能為他的人生負責,你只管做好從旁輔助的角色即可,關心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孩子的心中才不會造成負擔;而且孩子更不要選擇順從!因為他無法替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可以,千萬不要回過頭來去責怪他們,說當初都是聽信他們的現在才會這樣,這對他們是一大傷害!


現在的人太像裸體,不是真的裸體,而是太注重外表」這句話實在很符合現在的社會,當然對與否我的不多加評論,並竟那是個人選擇,只是反映當下社會的現況。「死後還有另一個生命」這時候電視主持人卻提出質疑,年輕想死亡很奇怪。這裡我卻十分認同,我在國中時期就巴著輔導老師問過「死的感覺是甚麼?」、「死後我會變成怎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最近剛好看完一本「死後的世界」重譯版又讓我回想起當初我占據我腦空間的問題。有空再分享給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