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長廣播

:不限類型長短片劇本、廣告腳本,其他相關合作、邀搞歡迎來信
:giligowlajay@gmail.com

☦☦:新增劇本作品集分頁
☦☦:右側邊欄的搜尋欄內輸入關鍵字即可查詢檢索
☦☦右側邊欄熱門文章區塊整合,點擊上方分類欄目,即可做切換
☦☦:使用無限卷軸系統,頁面滾動至頁底會自動載入舊文章
☦☦:文章內,兩側有「羽毛筆」浮動圖示,可前往上、下篇文章
☦☦:網頁右上角有 Facebook 粉絲專頁、TwitterGoogle Plus 專頁、部落格 RSS 浮動式訂閱追蹤按鈕
☦☦:留言系統使用 DISQUS 整合式外掛留言系統,可以直接匿名留言,或是登入 DISQUS 會員帳號,也可以直接使用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帳號登入。歡迎留言指正錯誤與意見交流。

話文

2013/03/31

影評【桃樹男孩 The Peachtree】- 你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認同

桃樹男孩


복숭아나무


The Peachtree



桃太郎吃人蔘,盡是苦味


雙胞胎,除了在現實生活中很特別,也時常用於創作中,因為有「心電感應」的奇妙能力,這也是一般人無法想像或體會的。相同的個體住著相反的人,通常直覺反應是「人格分裂」,而東賢與相賢卻是兩兄弟共用同個軀體,這對「連體嬰」出生注定無法獲得平凡。


桃樹男孩】的氣氛營造的很特別,開頭的溫馨,緊接著卻轉變為陰暗,氛圍瞬間帶有驚悚的恐懼感,從角居住的屋子(監獄)光線陰暗,而爸爸則變成陰鬱的父親,彷彿【鐘樓怪人】一樣與世隔絕,也讓這對兄弟的存在與關係,更加灰暗與見不得光,而結尾的大轉折也是大轉彎,不至於完全偏離軌道。


不是寄生,是共存共生,密不可分的愛


電影中不斷重複「因為他人的相貌與眾不同,而將視為異類、怪物」,除了強調主體外,也是不斷審視觀眾的強光!從小到大,排擠(現在都稱霸凌)就無處不在,不用說相貌特殊,只要不順眼,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排斥現象,這是非常主觀的行為,那些以年紀小無知當做藉口,只不過是無恥的拼命掩飾自己的兇惡。


電影裡以外人的眼光描述這對兄弟的處境,從出生開始,本音帶著呵護眼抱起他們的母親,完全沒有笑容,只有慘叫與崩潰,是與期待不符?還是恐懼大於母愛?反觀父親,雖震驚,仍有慈愛的關懷,反其道而行的鋪陳(普世的觀點中總是「慈母嚴父」的組合),反而撞出奇妙的親情(父愛通常與女兒為組合),究竟父親愛兒子到甚麼境界?


1+1≠2


導演具惠善,不單單只是利用連體嬰,還把歷史上的紀錄引用其中,東賢在遊樂場中遇上大遊行,特技表演者、小丑,宛如馬戲團一樣的場景,只是這兩兄弟並沒有加入其中,不然劇情走向可能180度大轉變(詳情可以上維基搜尋「連體嬰」)。而為了拍攝方便,並沒有以新聞上出現的連體嬰案例呈現,雖然設定為大不相同的兄弟,卻又擁有「連體嬰」會有的特質「感官互通」,但是身體的遭控權卻只有一人擁有。


「兄弟同心,其力斷金」,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但是往往負面的結果總是廣為流傳,兄弟鬩牆的例子不斷上演。雖然哥哥緊密相連,但兩人的距離卻像相隔大西洋,那樣的靠近卻又如此的遙遠,已經無關外界的看法,而是無法認同哥哥,認同自己,「因為在一起,不會孤單,因為在一起,可以互相安慰」,人都會害怕孤獨,夜晚的空虛與寂寞令人不耐,但人也需要空間,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軀體),一個不受打擾的時刻。


別人的眼光,沒有自己的銳利


「物極必反」,完全把「吸引力法則」給拋棄的設定,從母親奇望中誕生的小孩,卻是一輩子的噩夢,或許把這樣的行為方在現代來看很突兀,今日普遍出現類似的例子,父母總是會盡最大努力守護孩子(新聞報導),而電影中的情況較符合早期「連體嬰」被視為怪物、惡魔、詛咒的歧見,也許沒有上新聞,在我們沒有看見的時候,還是存在這樣的言論。


「佛印心中有佛,於是看你也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看佛印也是屎!」,可以醫學的觀點去看這部片,或是把這對兄弟視為自己,不過就是表面與裏人格的合一,負面的東賢,正面的相賢,可以是兩人,也可以是一體兩面的一人,我們憎恨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自己不能接受的那一面,連自己都無法接受自己,別人又如何接受你?把「他」視為怪物的,不是媽媽,不是爸爸,更不是昇牙,也不是那群報社的無理之徒,是他自己,他自己內心的魔鬼,也是反射鏡中的觀眾,也許你(曾經)也是這樣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